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正试图通过一种新工具重塑全球美元体系 —— 稳定币。这一工具不仅瞄准了规模庞大的欧洲美元市场,还试图吸纳全球南方的零售存款,最终为美国国债找到 “价格不敏感” 的接盘方,同时意外推动去中心化金融(DeFi)生态进入爆发期。从欧洲美元体系的历史遗留问题,到全球南方的货币困境,再到 Ethena、Ether.fi、Hyperliquid 等 DeFi 项目的潜力,稳定币正成为串联起美元霸权与加密创新的核心纽带。
二战后形成的 “美国治下和平”(Pax Americana),本质上是美元霸权的延伸。但这一体系长期存在两个隐患:一是欧洲美元市场的 “失控”,二是全球央行对美元的信任流失。
欧洲美元体系诞生于 1950-60 年代,最初是为规避美国资本管制(如 Q 条例)、满足苏联等国的美元存放需求,以及服务二战后全球非美贸易结算。由于美国当时优先国内政治经济诉求,未让本土货币中心银行主导这一业务,导致欧洲美元规模在数十年间膨胀至 10-13 万亿美元,且流向不明、监管缺失。这些离岸美元的潮汐式流动,成为二战后多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如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每次危机都需美联储通过印钞兜底。

对贝森特而言,欧洲美元的问题有两个核心:一是无法掌握其真实规模与用途,二是这些资金未进入美国国债市场 —— 而美国正需要大量资金为赤字融资。如何将这部分 “体外循环” 的美元拉回美国主导的体系,成为其政策的重要目标。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通过 “无限量化宽松”(QE Infinity)救助本土金融机构,却让持有数万亿美元资产的全球央行承受损失。一个关键信号是:全球央行储备中黄金占比持续上升,而美国国债相对黄金的价值大幅缩水 ——2009 年至 2024 年,跟踪长期美债的 TLT ETF 与黄金价格的比值贬值近 80%。这种 “以邻为壑” 的货币政策,让各国央行开始效仿 “囤积黄金” 的策略,美元信用基础悄然松动。
贝森特面临的困境是:既难以说服央行增持美债,又需为不断扩大的美国赤字找到资金。此时,稳定币进入了他的视野 —— 这种与美元挂钩、锚定短期美债的工具,既能吸纳欧洲美元,又能触达全球南方被传统银行排斥的零售用户。
要理解贝森特的策略,首先需明确其推崇的 “合规稳定币” 的运作逻辑。这类稳定币本质是 “狭义银行”(narrow bank)模式,仅投资于短期美国国债(T-bills),几乎无期限风险,兼具流动性与安全性。
- 发行环节:授权参与者(AP)向稳定币发行商(如 Tether)电汇美元,发行商按 1:1 比例铸造稳定币(如存入 100 万美元,获得 100 万 USDT),随后将美元全额购买短期美债。
- 收益逻辑:短期美债收益率与联邦基金利率(当前 4.25%-4.50%)基本持平,稳定币发行商通过这一过程赚取净息差(NIM)。为吸引存款,发行商或合作交易所会向质押(锁定)稳定币的用户支付部分息差(如 2%-3% 年化收益)。
- 赎回环节:用户将稳定币转回发行商,发行商出售对应额度的美债,按 1:1 比例兑付美元,并销毁已赎回的稳定币。
贝森特的关键设计在于:通过法律默许,要求合规稳定币发行商仅将资金存入美国特许银行或购买美债 —— 这意味着稳定币将成为美债的 “强制买家”,同时将欧洲美元和全球南方存款导入美国主导的金融体系。
贝森特的策略分两步:一是切断欧洲美元的 “隐性担保”,迫使其流入稳定币;二是借助社交媒体突破全球南方的资本管制,吸纳零售存款。
2008 年金融危机时,美联储曾秘密向陷入美元短缺的外国银行提供数十亿美元贷款,这让欧洲美元储户形成 “美国会兜底” 的幻觉。贝森特要做的,就是打破这一幻觉 —— 通过公开表态 “未来非美银行遭遇危机将不再救助”,迫使欧洲美元储户转向更安全的稳定币。
德意志银行等机构已预警:美国可能 “武器化” 美元互换额度,迫使欧洲配合其政策。对欧洲美元储户而言,稳定币的优势显而易见:发行商持有的美债由美国政府信用背书(零违约风险),且美国在 2023 年地区银行危机后已实质担保所有美国银行存款 —— 相比之下,欧洲美元失去担保后风险陡增。据估算,若欧洲美元体系瓦解,将为稳定币带来 10-13 万亿美元的潜在流入。

全球南方(如菲律宾、阿根廷等国)面临严重的货币贬值与资本管制:阿根廷比索 2018-2025 年对美元贬值 97%,当地平民被强制持有高通胀的本币,难以进入美元体系。贝森特的突破口,是西方社交媒体的高渗透率(如 Facebook、WhatsApp、X 在除中国外的全球南方覆盖率超 80%)。
以菲律宾为例,假设 WhatsApp 内置稳定币钱包:
- 当地创业者费尔南多经营 “点击农场”,客户多在境外,传统银行收款成本高、到账慢;
- 通过 WhatsApp 钱包,客户可直接向其转账 USDT,费尔南多也能将 USDT 兑换为本币支付员工工资;
- 这一过程绕过了菲律宾央行的资本管制,当地银行体系逐渐失去对货币供应的控制。
对外国政府而言,这种渗透几乎无解:关闭互联网不现实,下架应用可通过 VPN 绕过,施压科技公司则面临美国关税威胁(如特朗普曾以关税逼迫欧盟放弃 “歧视性互联网立法”)。更关键的是,美国可通过制裁外国精英的离岸美元资产(如冻结菲律宾马科斯家族的海外财富),迫使各国默许稳定币流通。
据估算,全球南方(不含中国)的本地货币银行存款约 4 万亿美元,若加上对欧元失去信心的 “欧洲散户” 存款(16.74 万亿美元),稳定币的潜在市场规模达 20 万亿美元以上。
稳定币的大规模流入,将为 DeFi 生态带来巨量资金。对加密投资者而言,Ethena(ENA)、Ether.fi(ETHFI)、Hyperliquid(HYPE)是最值得关注的三个方向 —— 它们分别对应稳定币的 “储蓄、消费、交易” 需求,且商业模式与稳定币流量深度绑定。
要估算这些项目的潜力,需先明确两个核心假设:
- 稳定币总量:到 2028 年(特朗普任期结束),流通中的美元稳定币将达 10 万亿美元 —— 这是贝森特为美国赤字融资的最低需求。
- 利率水平:联邦基金利率将降至 2%(贝森特认为当前利率过高 1.5 个百分点,特朗普倾向降息 2 个百分点,过度调整后大概率落至 2%);10 年期美债收益率为 5%(2% 通胀 + 3% 经济增长目标),用于计算现金流现值。
Ethena 的核心产品是锚定美元的稳定币 USDe,通过 “做空加密期货 / 永续合约 + 持有美债” 的 “现贷持利” 策略,为用户提供高于传统储蓄的收益(当前年化约 4%-6%)。其优势在于:
- 收益逻辑:加密永续合约的 “中性利率” 普遍为 10%(源于 BitMEX 设计,被行业广泛效仿),多头需向空头支付 10% 年化成本。Ethena 作为空头,通过持有美债获取基础收益,同时赚取多头支付的成本,最终向用户支付 4%-6% 的年化收益,自身留存 20% 的利息分成。
- 市场份额:USDe 是增长最快的稳定币,不到 18 个月流通量达 135 亿美元,当前位列第三(仅次于 USDT、USDC)。假设 2028 年 USDe 占据 25% 的稳定币市场(即 2.5 万亿美元),即使收益率降至 3%,Ethena 的年收益也达 15 亿美元(2.5 万亿 ×3%×20%)。
- 代币潜力:ENA 代币用于治理与收益分配,按 10 倍 PE 估值(DeFi 行业平均估值),Ethena 的估值可达 150 亿美元。若当前完全稀释估值(FDV)为 3 亿美元,ENA 存在 51 倍上涨空间。
Ether.fi 的核心是 “稳定币消费卡”—— 用户存入稳定币后,可获得 Visa 支持的实体 / 虚拟卡,在全球任何接受 Visa 的场景消费,同时可基于稳定币余额获得信用额度。其商业模式类似传统银行,通过手续费与利息差盈利:
- 收益逻辑:参考摩根大通(1.78% 的费用 / 存款比率),假设 Ether.fi 的费用 / 存款比率为 1.5%。若 2028 年有 1% 的稳定币(即 1000 亿美元)存入 Ether.fi 的现金金库,年收益可达 15 亿美元(1000 亿 ×1.5%)。
- 产品延伸:除消费外,Ether.fi 还可提供理财、贷款等服务,进一步提升费率。例如,向用户提供稳定币质押贷款,赚取利差。
- 代币潜力:ETHFI 代币用于分红与治理,按 10 倍 PE 估值,估值可达 150 亿美元。若当前 FDV 为 4.4 亿美元,ETHFI 存在 34 倍上涨空间。
Hyperliquid 是去中心化交易所(DEX),以高流动性、实时保证金计算和中央限价订单簿为核心优势,当前占据 67% 的 DEX 衍生品市场份额,正快速冲击币安等中心化交易所(CEX)。其增长与稳定币深度绑定:
- 交易量测算:参考币安(稳定币供应量 2770 亿美元,永续合约日均交易量 730 亿美元,比率 26.4%),假设 2028 年 Hyperliquid 占据 20% 的稳定币交易市场(即 2 万亿美元稳定币用于交易),日均交易量可达 5280 亿美元(2 万亿 ×26.4%)。
- 收益逻辑:DEX 的平均手续费率为 0.1%,Hyperliquid 的年手续费收益可达 1927 亿美元(5280 亿 ×0.1%×365)。若仅留存 10% 作为平台收益,年收益也达 192.7 亿美元。
- 代币潜力:HYPE 代币用于手续费分红与治理,按 5 倍 PE 估值(高增长行业估值),估值可达 963.5 亿美元。若当前 FDV 为 7.6 亿美元,HYPE 存在 126 倍上涨空间。

除上述三个项目外,即将进行代币生成事件(TGE)的 Codex 值得关注。它是稳定币专用区块链,核心解决企业的稳定币支付与融资需求:
- 当前功能:支持稳定币之间、稳定币与法币之间的兑换(如菲律宾商户将 USDT 兑换为比索存入本地银行),上线首月交易量达 1 亿美元。
- 未来潜力:基于链上 “三式记账法”(所有交易不可篡改),为中小企业(SME)提供营运资本贷款。在全球南方,多数 SME 因会计数据不可信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而 Codex 可通过链上数据实时评估企业现金流,降低放贷风险。
- 市场空间:全球南方 SME 融资缺口超 5 万亿美元,Codex 若能占据 1% 的市场,即可形成 500 亿美元的贷款规模,按 5% 的净利率计算,年收益达 25 亿美元。
贝森特的稳定币策略,本质是通过加密工具强化美元霸权 —— 将欧洲美元与全球南方存款导入美债市场,为美国赤字 “输血”。但这一过程也意外推动了 DeFi 的成熟:稳定币带来的巨量资金,让 Ethena、Ether.fi、Hyperliquid 等项目找到商业化落地场景,从 “小众投机工具” 转向 “服务全球用户的金融基础设施”。
未来,我们可能看到一系列政策落地:监管要求稳定币发行商持有美债、美国科技公司内置稳定币钱包、稳定币发行商上市融资…… 对加密投资者而言,这既是机遇(DeFi 项目的爆发),也是风险(政策摇摆可能引发市场波动)。但不可否认的是,稳定币已成为连接传统美元体系与加密生态的关键桥梁,其影响将持续重塑全球金融格局。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www.qicheyongpin.cc/zixun/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