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ble 定位为稳定币市场的 “特洛伊木马”,以 USDT 为核心抓手,通过零 Gas 费点对点转账、亚秒级交易确认、极简用户体验三大突破,解决当前稳定币普及的核心痛点,目标是构建以 USDT 为枢纽的全球支付生态。其战略路径清晰:先以免费、流畅的转账体验吸引用户,再逐步扩展至支付、DeFi 及机构合作,最终成为稳定币流通的核心基础设施。
稳定币以 “特洛伊木马” 式的低调姿态,已悄然成为加密生态乃至全球支付网络的核心。以 USDT 为代表的稳定币市场规模超 1500 亿美元,用户数突破 3.5 亿,交易量甚至超越 Visa,早已跳出 “避险工具” 的初始定位,成为加密世界的 “通用货币”。
在三大场景中,稳定币的 “桥梁” 作用尤为关键:

- 中心化交易所(CEX):作为法币与加密资产兑换的核心媒介;
- 去中心化金融(DeFi):为流动性提供、借贷等场景提供标准化资产;
- 跨境支付:相较传统银行,成本更低、速度更快,成为新兴市场的优选。
市场行为的转变印证了其地位升级:过去加密交易以 BTC/ETH 计价为主,如今 BTC/USDT、ETH/USDT 等稳定币交易对占据主导;DeFi 收益多以 USDT 核算;在东南亚、拉美等地,USDT 甚至开始替代美元现金,进入日常支付场景。
尽管发展迅猛,稳定币的基础设施仍存在结构性缺陷,阻碍其向主流市场渗透:
- 交易成本高昂且不可预测:网络拥堵时,Gas 费可能远超转账金额 —— 例如转账 10 美元 USDT,手续费可能高达 20 美元,与 “日常支付工具” 的定位背道而驰;
- 确认速度滞后:以太坊上的稳定币转账常需数分钟确认,无法满足在线支付、线下消费等实时结算场景需求;
- 用户体验复杂:普通用户需管理 Gas 费、钱包私钥等技术细节,相较 Paypal 等工具门槛过高,非技术用户难以适应。
这些瓶颈意味着:稳定币虽已渗透加密市场,却仍未真正具备主流支付工具的实用性。
Stable 并未选择发行新稳定币,而是聚焦现有市场龙头 USDT,打造专为其优化的高速网络,目标直指上述三大痛点。
其核心定位清晰:不是通用区块链,而是 USDT 的专属 “高速公路”,通过三大目标重构体验:
- 零 Gas 费点对点转账,消除小额交易成本障碍;
- 亚秒级交易确认,实现接近实时的支付体验;
- 极简用户操作,让非技术用户也能轻松上手。
这三者形成协同:零费用降低使用门槛,快速确认提升场景适配性,简化体验扩大用户基数。Stable 的核心优势在于 —— 直接嫁接 1600 亿美元规模的 USDT 生态,无需从零构建用户基础。
Stable 目前处于测试网阶段,正向主网推进,其技术架构围绕核心目标设计,确保功能可实现。
Stable 网络中存在两种 Token:
- USDT0:从以太坊等其他网络通过跨链桥接入的 USDT;
- gasUSDT:与 USDT0 1:1 锚定,仅用于支付网络内部费用。
通过 EIP-7702 协议与账户抽象技术(将传统外部账户与智能合约账户融合),用户可直接用 USDT 支付 Gas 费,或通过 “Paymaster” 服务免除费用。例如:用户 Ryan 向 Jay 转账 100 USDT0 时,钱包自动请求 Paymaster 代付费用,双方仅需处理 USDT0,体验类似 Paypal。
Stable 采用 StableBFT 共识算法,每 0.7 秒生成一个区块,交易仅需一次确认即可完成,无需等待多区块验证。同时,其正在开发的 Block-STM 并行处理技术,可同时处理独立交易(类似超市多收银台减少排队),未来计划升级至 Autobahn DAG 共识,内部测试已实现 20 万 TPS(每秒交易量),为实时支付奠定基础。
Stable 兼容以太坊生态工具(如 MetaMask、Etherscan),但体验更优:MetaMask 支持零 Gas 费 USDT0 转账,Etherscan 直观展示交易历史。通过 LayerZero 跨链桥,USDT 从以太坊、Arbitrum 等网络导入后,均统一为 USDT0,避免传统跨链的资产碎片化问题。
此外,Stable 计划推出 “Stable Name System”,将复杂钱包地址替换为 “ryan.stable” 等易读名称,进一步降低使用门槛。
- StableDB 数据库:通过内存优先存储和内存映射文件 I/O,降低数据写入延迟;
- Guaranteed Blockspace:为企业提供专用交易容量,确保高峰期稳定运行;
- Confidential Transfer:支持隐藏交易金额,同时满足反洗钱(AML)和 KYC 要求;
- StableVM++ 引擎:从 Go 语言升级为 C++,优化内存管理,预计性能提升 6 倍。
Stable 以零 Gas 费转账为 “引流品” 吸引用户,待用户基础形成后,通过三大场景实现生态扩展与商业变现:
借助 Guaranteed Blockspace 等高级服务,Stable 可与金融科技公司(如 Wise)、加密交易所合作:前者可整合 Stable 基础设施提升跨境转账效率,后者可优化 USDT 存取款流程吸引机构客户,Stable 则通过交易量分润盈利。
零 Gas 费与高速交易将激活小额场景:100 美元的 DeFi 流动性提供、1 美元的内容打赏、0.1 美元的文章订阅等操作变得经济可行。随着链上交易量激增,Stable 可通过智能合约执行费用实现盈利。
在 USDT 已初步用于线下支付的东南亚、拉美地区,Stable 的低费、快速特性将加速场景渗透 —— 例如越南用 USDT 买 2 美元咖啡、菲律宾便利店购物等。Stable 可通过为商家提供支付终端、为消费者提供数字钱包,构建全球支付网络,收取小额交易费。若央行数字货币(CBDC)推进缓慢,Stable 或成为主流选择。
Stable 的策略与亚马逊早期路径相似:以 “低价引流”(零 Gas 费转账)积累用户,再通过生态扩展实现盈利。其终极目标是成为 USDT 流通的核心枢纽 —— 让所有 USDT 交易流经 Stable,借助网络效应巩固地位。一旦用户和交易量形成规模,生态粘性将显著提升,Stable 将从 “USDT 的优化者” 升级为 “稳定币支付的标准基础设施”。
这正是 Stable 作为新 “特洛伊木马” 的核心力量:以最小阻力渗透市场,最终重构稳定币的全球支付格局。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www.qicheyongpin.cc/zixun/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