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二季度,Circle 在财报中披露将推出专为稳定币打造的 Layer-1 公链 ARC;此前,支付巨头 Stripe 也与风投机构 Paradigm 合作,低调研发支付型公链 Tempo。巨头们纷纷入局自建公链,这是否会掀起一股风潮?而这股风潮,又将对以太坊等现有公链的 “全球结算层” 叙事带来怎样的冲击?
Circle 在 2025 年二季度财报中公布了重磅规划:将于年内推出名为 ARC 的 Layer-1 公链,专为稳定币金融场景设计。该公链完全兼容以太坊虚拟机(EVM),将 USDC 设为原生 gas 代币,据披露,ARC 能实现子秒级结算确认,还支持 “可选隐私” 功能,可满足金融合规需求。
Circle 选择自建公链,核心驱动力源于稳定币业务的爆发式增长。2025 年二季度数据显示,USDC 流通量同比大增 90% 至 613 亿美元,截至 8 月 10 日更升至 650 亿美元;平台上 USDC 余额同比暴增 924% 达 60 亿美元,用户钱包数增长 68% 至 570 万个。
业务激增之下,降本成为关键。Circle 二季度分销成本同比大增 64% 至 4.07 亿美元,严重挤压利润率。而 ARC 将 USDC 作为 Gas 代币,并整合进 Circle 自有生态,有望减少对 Coinbase 等合作方的依赖,从而回收利润空间。
ARC 的子秒级结算,是针对支付场景的性能优化,而非单纯追求去中心化。目前,Circle 已申请设立国家信托银行,计划接入美联储主账户与支付系统,这将大幅降低清算成本、提升资金效率。同时,ARC 的可选隐私与监管接口,也为跨境支付、证券结算等机构场景量身定制。
对支付公司而言,结算层是核心命脉。依附第三方公链,意味着核心基础设施由他人掌控,Gas 费波动、网络升级不确定性等都可能影响支付体验与利润。自建公链则能掌控费用模型与升级节奏,更好地满足支付业务对低延迟、高吞吐、确认时间可预测的核心需求。
对于 Circle 这类合规稳定币龙头而言,自建公链似乎是必然选择。而当下推动其行动的,正是美国 GENIUS 法案的通过与 USDC 市场的持续扩张。
除了 Circle,Stripe 与 Paradigm 合作研发的 Tempo 公链,同样定位支付场景,计划兼容 EVM,主打高性能、低延迟结算,聚焦全球商户支付与跨境清算。
从趋势来看,这或许并非个例。在 Circle、Stripe 之后,PayPal、Shopify、Adyen 乃至大型银行,都可能加入自建公链的行列 —— 每个巨头都渴望掌握自身的支付主权。
这股潮流会对现有公链生态造成什么影响?尤其对正以 “全球 RWA 和稳定币结算层” 叙事发力的以太坊而言,是威胁还是机会?
短期来看,巨头自建公链与以太坊、Solana、BNB Chain 等的直接竞争并不激烈。前者设计目标高度垂直,优先考虑性能与合规,而非最大化去中心化或构建多样化 DeFi 生态。但长期来看,威胁不容忽视。
目前,大量 USDC 交易发生在以太坊及其二层网络。若 USDC 原生运行于 ARC,并通过 API 集成到各类支付应用,可能使稳定币结算从 “开放多链” 转向 “垂直闭环”,进而分流以太坊的稳定币结算量与 DeFi 生态流动性。
同理,当 Stripe、PayPal 等将链上支付功能嵌入商户结算系统时,开发者可能更倾向于围绕这些专有链构建应用,而非适配以太坊的合规支付场景。对投资者而言,这可能压缩以太坊的想象空间,影响资本市场对其的定价预期。
当然,机遇也同时存在。巨头自建公链多保持 EVM 兼容,并提供跨链桥或结算通道,以太坊仍有可能成为它们的清算后备层与价值归集中心 —— 从这个角度看,这或许反而会加固以太坊的新叙事。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www.qicheyongpin.cc/zixun/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