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在白宫正式签署《GENIUS 法案》(《指导与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标志着美国首次确立数字稳定币的全面监管框架。这一法案不仅为稳定币发行划定了明确规则,更给 USDT 等主流稳定币的发行商带来了全新挑战。对于这一陌生的法案,市场普遍存在诸多疑问:其核心监管措施是什么?对 USDT 及发行方 Tether 有何影响?Tether 能否应对?与香港《稳定币条例》又有何区别?下文将逐一解答。

《GENIUS 法案》的核心目标是建立美国支付稳定币的法律与监管体系,兼顾金融创新、消费者保护、货币主权与金融稳定。其核心内容包括:
-
定义与发行资质
法案明确监管对象为 “支付稳定币”—— 即与法定货币挂钩、用于支付或结算的数字资产。仅 “获准发行商” 可在美国发行,包括:受保险存款机构的子公司、联邦合格非银行发行商、州合格发行商。
-
双轨监管架构
按发行量实行分级监管:
- 发行量超 100 亿美元的稳定币,适用美联储对存款机构、货币监理署对非银行发行商的联邦监管框架;
- 发行量低于 100 亿美元的发行商,可选择州监管路径。
-
100% 储备要求
发行商需为每 1 美元稳定币持有等值 “许可储备”,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短期国债(93 天内到期)、回购协议、货币市场基金、央行储备存款等高质量流动资产,严禁挪用。
-
透明度与披露义务
发行商需公开稳定币赎回流程,定期报告未偿规模及储备组成;发行量超 500 亿美元且非 SEC 报告主体的发行商,需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编制年度财务报表,披露关联交易,并由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每月审计储备证明。
-
反洗钱与消费者保护
发行商被纳入《银行保密法》监管范畴,需建立反洗钱、制裁合规计划,记录交易、监控可疑活动,实施客户身份识别(KYC);同时赋予稳定币持有人 “超级优先权”—— 若发行商破产,持有人债权优先于其他债权人,保障兑付权益。

USDT(泰达币)是加密市场核心流动性工具,由 Tether 发行,宣称与美元 1:1 锚定。但《GENIUS 法案》的落地,对其构成多重制约:
-
Tether 的合规短板
- 储备金不达标:USDT 当前储备金覆盖率约 85%,未满足法案 “100% 全额储备” 要求,可能引发币值波动与信任危机;
- 审计机构资质不足:其审计机构 BDO Italia 未达到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标准;
- 资产结构不合规:储备中包含比特币、贵金属、公司票据等非许可资产,需置换为合规流动资产;
- 监管层级高:USDT 市值已触发联邦监管标准,需满足每月披露、严格反洗钱要求及年度审计,对 Tether 构成运营压力。
-
违规处罚严厉
若 Tether 未在过渡期内整改,将面临:
- USDT 被认定为 “非法支付工具”,发行行为涉嫌违法,可能触发刑事指控;
- 法案生效 3 年后,未获许可的外国发行商(含 Tether)将被禁止在美国发行、销售;
- 交易所等平台若提供 USDT 服务,每日最高罚 10 万美元;Tether 可能被列入 “不合规清单”,遭美国平台下架;
- 储备不合规、未按时披露等行为,每日最高罚 100 万美元。
法案实质为 Tether 设定了 “最后通牒”,其市场份额或被合规发行商持续挤压,未来可能仅在特定场景存续。
香港《稳定币条例》将于 2025 年 8 月 1 日生效,与美国《GENIUS 法案》同为稳定币监管框架,但侧重不同:
核心差异:美国侧重维护美元霸权,监管严苛;香港兼顾稳定与创新,政策包容性更强,但牌照竞争激烈。
《GENIUS 法案》为 Tether 设置了约 540 天过渡期,但若 300 天内未拿出合规方案,USDT 前景将基本定调。可能的走向包括:
- 离岸策略:Tether 或规避监管严苛地区,通过中转机制间接参与市场;
- 份额萎缩:若合规瓶颈无法突破,可能因信任流失被合规稳定币挤压出主流市场;
- 场景存续:在监管灰色地带及早期渗透场景中维持有限份额,难复往日主导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与香港的稳定币监管框架虽细则不同,但均以 “规则化发行” 为核心,通过赎回制度与强制披露保障投资者权益,长期将推动稳定币市场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