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U 卡再度成为加密行业的热门关键词。从早期 Telegram 群组中流通的匿名灰卡,到如今各大交易所推出的 Visa、Mastercard 联名卡,这张连接链上资产与线下消费的加密借记卡,已逐渐成为 Web3 世界的 “出金刚需” 与日常消费入口。
对各大交易所而言,推出 U 卡并非单纯的获客手段,更是延长用户在平台生命周期的战略布局。在交易所的商业逻辑中,交易只是起点,用户资产的 “沉淀时间” 才是决定平台营收能力的关键。
U 卡的价值正在于重构用户资产链路:过去,用户买入加密货币后,要么留在交易所交易,要么通过 OTC/P2P 换回法币;而现在,U 卡让用户无需脱离交易所生态,就能直接完成消费支付,甚至融入全球日常经济生活。这种 “资产留存 + 生活场景” 的打通,为交易所争取了更高的用户黏性和资金停留时间。
一张合规 U 卡的上线,背后是复杂的链路支撑。从技术接入、清算网络搭建、合规要求对接,到用户 KYC 审核、稳定币实时兑换、法币结算处理,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业合作方支持。
Visa 与 Mastercard 作为两大主流卡组织,是绕不开的核心节点,但交易所本身并无直接发卡权限,必须依赖拥有合规牌照和清算资质的第三方机构。目前,多家交易所的 U 卡方案都选择与瑞士机构 Fiat24 合作 —— 这家由 SR Saphirstein AG 运营的机构,持有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FINMA)授权的金融中介牌照,可以电子货币机构身份发行欧元账户。其技术架构带有鲜明 Web3 特征:用户账户由 NFT 代表,链上授权后即可开通虚拟卡,充值的 USDT 会由后台自动转换为欧元余额,接入 Visa 网络完成支付。
尽管 U 卡在 2025 年热度高涨,但繁荣背后隐藏着诸多结构性难题。这些问题不仅来自监管收紧与市场竞争,更源于一个核心矛盾:项目方试图搭建链上与链下的连接桥梁,却不得不完全依附于传统金融体系。
-
盈利模式的困境:多数 U 卡项目并非真正的发卡银行,而是通过挂靠海外机构牌照与通道开展业务。这种模式下,项目方承担了产品设计、客服运营、风险控制等前端工作,却无法参与清算环节与核心利益分配。一笔支付产生的手续费,往往被 Visa、Mastercard、发卡银行、收单机构层层瓜分,留给项目方的空间极为有限。
从用户行为看,”即充即用” 是主流模式,多用于订阅服务、VPN、SaaS 工具等小额场景,使用频次低、客单价有限。资金难以沉淀,即便接入 Morpho 等 DeFi 协议,也难以通过利差构建稳定收益模型。
-
合规门槛的重压:U 卡功能一旦向出入金、电商消费、理财等领域扩展,就必须进入传统金融系统的深水区 —— 支付牌照申请、反洗钱(AML)与客户身份验证(KYC)、跨国税务合规、投资者保护、跨境清算对接等。这些问题无法通过技术堆栈或 API 接口简单解决,而是对团队资质、资源储备、法律能力的全面考验。
-
同质化竞争的内卷:随着各大交易所标准化推出 U 卡方案(多数通过 Fiat24、Unlimit 等服务商实现),产品功能、费率结构、返现政策等差异日益缩小,用户忠诚度极低。这让 U 卡赛道逐渐沦为 “流量入口” 的内卷战场,而非可持续的金融创新领域。

即便交易所凭借品牌影响力、流量优势与合规资源,在短期内占据了 U 卡市场的主导地位,也未能真正跳出这场结构性困局。它们多数仍依赖中介机构完成发卡全流程,本质上并未掌握清算权与金融基础设施的控制权。
这些 U 卡在功能上日趋同质化,只能在费率折扣、返现比例、积分体系等维度展开恶性竞争,导致用户迁移成本极低,留存率难以保障。
当下的 U 卡市场,呈现出一幅矛盾图景:用户需求真实存在,但项目方面临着盈利困难与合规高压的双重挤压。这正是所有 U 卡项目共同面对的现实挑战。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www.qicheyongpin.cc/zixun/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