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华尔街传奇投资者,Tom Lee 掌舵的 BitMine 自 2025 年 6 月 30 日宣布成立、7 月 8 日完成交易后,仅用 27 天就囤积了 83.3 万枚 ETH(接近 ETH 总供应量的 1%),成为全球最大的上市 ETH 财库公司。其核心目标明确:收购 5% 的 ETH 总供应量(约 600 万枚)。

Tom Lee 将 BitMine 的策略与 MicroStrategy 对比:后者 2020 年启动比特币财库策略后,凭借比特币从 1.1 万美元飙升至 12 万美元,叠加财库模式本身的 20 倍回报,总回报达 30 倍。而 BitMine 的行动速度是 MicroStrategy 的 12 倍 —— 后者 5 年才持有 3.2% 的 BTC 流通量,BitMine 则计划以更快速度完成 5% ETH 的目标。
继 BitMine 之后,Joseph Lubin 的 SharpLink Gaming 等一批 ETH 财库公司接连涌现。这一现象背后,是以太坊作为财库资产的独特吸引力:
- 强于 ETF 的积累效率:对 ETH 看涨的投资者而言,财库策略能比 ETF 更高效地积累 ETH;
- 质押收益创造 “真
- 稀缺性与合规性优势:BitMine 等公司以 “纯净资产负债表” 为卖点,且所有运营环节均在美国境内,符合华尔街与监管要求,同时股票流动性极强(BitMine 日均交易额达 16 亿美元,与 Uber 相当)。

Tom Lee 强调,5% 的 ETH 持有目标并非简单 “囤币”,而是构建 “主权看跌期权”—— 正如 MicroStrategy 持有 100 万枚 BTC 后,成为比特币生态的战略节点(甚至可能被主权国家视为场外收购渠道),BitMine 若持有 5% ETH,也将成为以太坊生态的关键基础设施。
此外,ETH 作为华尔街链上金融化的核心载体(从货币市场到实体资产代币化),其财库公司的角色远超 “资产持有”:它们通过合规质押,推动以太坊成为 “美国认可的安全区块链”,与科技行业(如 AI 代币化)形成协同。
尽管 BitMine 等财库公司短期内买入 30 亿美元 ETH,ETH 价格仍低于 4000 美元。Tom Lee 认为,短期价格受清算、配对交易等因素扰动,但长期逻辑更关键:
- 重演比特币 2017 年叙事:2017 年比特币从 1000 美元飙升,核心驱动力是网络价值效应(钱包数量与活跃度),当时华尔街完全不理解,甚至质疑其合法性;如今 ETH 正经历类似阶段 —— 华尔街开始认可其作为 “链上金融基础设施” 的地位,链上活动已达历史新高,但价格仍处于低位。
- 机构入场初期的 “认知差”:2017 年 0% 的机构持有比特币,而现在 ETH 的机构渗透率同样极低。随着华尔街逐渐意识到 ETH 在金融化、AI 代币化中的核心作用,其价格将迎来 “阶跃式增长”。
Tom Lee 认为,ETH 的上行空间可能超过比特币(后者自 2017 年涨了 120 倍):
- 短期:ETH 至少应回升至 4000 美元(2024 年 12 月曾达此水平,而当前基本面更优);
- 2025 年底:7000 美元、1.2 万美元甚至 1.5 万美元均属合理区间;
- 长期:若美联储 2026 年转向鸽派,流动性宽松将进一步助推 ETH,且其作为 “数字金融基础设施” 的定位,可能使其网络价值超越比特币。

ETH 财库公司的 mNAV(市值与净资产比)溢价并非偶然,由三部分构成:
- 质押收益溢价:3% 的原生质押收益按 20 倍 PE 计算,可贡献 0.6 倍 NAV;
- 速度溢价:BitMine 每股 ETH 持有量从 4 美元增至 23 美元仅用 20 天,增速是 MicroStrategy 的 12 倍,带来增长预期溢价;
- 流动性溢价:BitMine 日均 16 亿美元交易额带来的市场认可度。
Tom Lee 将加密财库公司类比为 “新埃克森美孚”:后者曾长期按 “已探明储量” 而非盈利估值,ETH 财库公司的价值同样取决于对其长期生态地位的认知,而非短期交易数据。
Tom Lee 认为,加密财库公司远未到泡沫阶段:泡沫的核心是 “全民看好”,而当前市场仍对其存疑;且风险有限 —— 除非公司使用杠杆或复杂债务结构,否则即便价格下跌,也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股市崩盘多与债务或外部冲击相关)。
对 ETH 财库公司而言,真正的风险在于 “不稀缺”—— 那些缺乏明确战略、资产负债表混乱的公司可能被淘汰,而 BitMine 等具备合规性、稀缺性的头部玩家将持续受益于以太坊生态的爆发。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www.qicheyongpin.cc/zixun/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