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业工程师到 DeFi 巨头:Uniswap 与海登・亚当斯的逆袭之路

2017 年 7 月 6 日,一通来自西门子 HR 的电话,彻底改写了 24 岁机械工程师海登・亚当斯(Hayden Adams)的人生轨迹。彼时,他已在西门子从事热流模拟工作一年,却始终难以适应岗位要求,业绩平平的他恰好遇上公司裁员。挂断电话的瞬间,亚当斯没有陷入失业的焦虑,反而生出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 —— 这场意外,终于迫使他直面那个逃避已久的问题:机械工程真的是自己想要的职业道路吗?

 

就在他对未来感到迷茫时,手机震动起来,是大学室友卡尔・弗洛施(Karl Floersch)发来的短信。彼时的弗洛施已任职于以太坊基金会,多年来一直向亚当斯宣扬区块链技术的潜力,口中的 “智能合约”“去中心化应用” 在他眼中始终抽象又古怪,此前亚当斯从未放在心上。但此刻,失业带来的空白期让他决定放下偏见,认真听听这位老友的想法。

三个小时的通话:从质疑到踏入区块链世界

那场通话足足持续了三个小时。电话那头,弗洛施为亚当斯描绘了一幅颠覆传统的未来图景:代码无需人工监管就能自动运行,资金可以绕开银行自由流转,应用程序无需企业掌控便能服务数百万用户。这番描述,悄然为后来 Uniswap 的诞生埋下了种子,但对亚当斯而言,首先要攻克的难关是 —— 说服自己放弃机械工程,投身完全陌生的加密货币领域是否明智。

 

亚当斯看到的是未知与风险,弗洛施却敏锐捕捉到机遇。当时的以太坊尚处于早期阶段,行业人才稀缺,任何人只要愿意投入时间,几个月内就能成长为领域专家,门槛远低于成熟行业。可亚当斯仍有顾虑:除了大学基础课程,他毫无编程经验,既没搭建过网站,也没写过智能合约,从机械工程跨界到软件开发,陡峭的学习曲线让他望而却步。

 

针对亚当斯的担忧,弗洛施提出了一套务实的学习框架:通过构建真实项目来学习。他不建议亚当斯盲目参加在线课程,而是让他选定一个具体目标,在动手实现的过程中自然掌握知识。随后,弗洛施详细讲解了以太坊的运行逻辑、去中心化应用的核心价值,以及当前生态亟待解决的问题 —— 在这个新兴领域,小型团队无需传统企业的庞大基础设施,就能打造出服务百万用户的产品。尽管心中仍有怀疑,但亚当斯能清晰感受到,自己对区块链的兴趣正一点点被点燃。

 

最终,他做出了人生转折性的决定:用接下来一年的时间学习编程,并在以太坊上开发出有实际意义的产品。挂电话时,亚当斯的心中虽有不确定,但更多的是谨慎的乐观。

地下室里的攻坚:从编程小白到自动做市商原型诞生

为了节省开支、专心学习,亚当斯搬回了纽约郊区父母家的童年卧室。父母虽对儿子的选择有些困惑 —— 从名牌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进入知名企业,如今却要从零开始学编程,在 “区块链” 上开发应用 —— 但仍给予了全力支持。

 

学习的过程远比亚当斯想象中艰难。他靠着 YouTube 上的 JavaScript 教程入门,啃读以太坊编程语言 Solidity 的官方文档。那些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眼中直观的概念,对物理工程背景的他而言,每一个都需要反复琢磨。不过,多年的工程思维帮了他大忙:他将编程视作另一种 “工程问题”,拆解每个函数在系统中的作用,理解每个变量的实际意义,把智能合约看作 “根据预定规则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机器”,用熟悉的逻辑消化陌生的知识。

 

最初的进展十分缓慢。亚当斯从构建存储、检索数据的简单合约起步,一点点摸索着将代码部署到以太坊测试网络。每一次微小的成功,都让他感觉区块链的 “抽象概念” 与 “实际应用” 之间的距离在缩小。这段时间里,弗洛施经常上门探望,为他提供技术指导和精神鼓励。2017 年末的一次探访中,弗洛施给亚当斯带来了一个具体的挑战,也成为了 Uniswap 的起点。

 

弗洛施提到,以太坊联合创始人维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曾在博客中探讨过 “自动做市商”(AMM)的概念 —— 这是一种无需传统订单簿,就能促进代币交易的新机制。交易者无需等待买卖订单匹配,只需与受数学公式控制的流动性池交互即可完成交易。但当时,行业内尚未有人成功开发出可行的实施方案。

 

亚当斯立刻被这个概念吸引:做市商机制涉及复杂的系统设计,需要协调多个参与者、精准计算逻辑、实现实时响应,恰好将数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正是他感兴趣的领域。弗洛施趁热打铁,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提议:一个月内开发出带用户界面的可运行原型,并在即将召开的以太坊 Devcon 大会上演示。亚当斯没有犹豫,一口答应了这个挑战 —— 他需要在 30 天内攻克 Web 开发、实现自动做市商逻辑,还要做出能向全球以太坊社区展示的成果。

从原型到主网:Uniswap 的诞生与早期迭代

2018 年 11 月 2 日,亚当斯站在了部署 Uniswap 智能合约到以太坊主网的关键节点。从弗洛施提出的 “一个月挑战”,到成为可投入生产的综合协议,他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此前在 Devcon 2 大会上的首次演示,已经证明了自动做市商概念的可行性,但亚当斯的目标远不止于此 —— 他要打造一个足够成熟、稳健,能让用户放心投入真实资金的系统。

 

这一年多里,他反复重写智能合约、邀请专业团队进行安全审计、优化用户界面,每一个细节都不敢怠慢。期间,维塔利克・布特林给了他两个关键建议:用更安全的编程语言 Vyper 重写合约,以及申请以太坊基金会的资助。撰写资助申请的过程,也迫使亚当斯更清晰地梳理自己的愿景 —— 最终,他成功获得了 6.5 万美元资助,这笔资金不仅解决了他的生活开支,更让他有底气完成合约审计、搭建生产级界面,为 Uniswap 的主网上线铺平了道路。

 

Uniswap 的核心,是一个看似简单却极具颠覆性的数学公式:x * y = k。这个 “恒定乘积公式” 确保了流动性池中两种代币的数量乘积始终不变 —— 当一种代币变得稀缺时,其价格会按比例上涨,反之则下降,无需人工干预就能自动实现价格调节。

 

亚当斯选择在布拉格 Devcon 4 大会上正式部署合约 —— 在以太坊最大的行业会议上推出,能最大程度吸引开发者和早期 adopters(采用者)的关注。部署完成后,他在只有约 200 名关注者的推特上发布了消息,开启了 Uniswap 的征程。

 

早期市场的反响呈现两极分化:一部分开发者认可其优雅的设计和 “无需许可” 的架构,认为这是对传统交易所的突破;另一部分人则质疑,自动化做市商能否与拥有成熟订单簿的中心化交易所竞争。上线最初的几周,Uniswap 的交易量寥寥无几,使用者大多是好奇的开发者和小众 DeFi 爱好者。

 

但亚当斯早有预期 ——Uniswap 的定位本就不是 “比中心化交易所更高效”,而是提供中心化交易所无法实现的核心价值:无需信任中介的交易、无需许可的代币上线、可供其他应用组合的流动性。传统中心化交易所依赖做市商主动参与,还需根据市场波动调整流动性;而 AMM 彻底颠覆了这一模式,将做市功能自动化 —— 一旦流动性池部署完成,资金池逻辑会自动执行做市,不再需要人工做市商介入。

 

更重要的是,以太坊上的代币可以 “无需许可” 地创建,自然也需要 “无需许可” 的交易渠道。当时的中心化交易所不仅收取高昂的上币费,还设有冗长的审批流程,许多小型项目根本无法进入;而 Uniswap 允许任何人通过存入代币创建交易市场,并从后续交易中赚取手续费,彻底降低了代币交易的门槛。

 

到 2019 年初,Uniswap 的每日交易量开始稳步增长,逐渐处理起数百万美元的交易 —— 整个过程中,它没有一名员工、没有一间办公室,也没有传统企业的运营流程,完全依靠亚当斯搭建的数学规则自主运行。

DeFi 浪潮与 Uniswap 的爆发:从协议到生态巨头

2020 年夏天,一场名为 “DeFi 夏季” 的运动席卷加密行业,基于区块链的金融应用迎来爆炸式增长。而 Uniswap 恰好处于这场浪潮的中心,成为支撑新型可编程货币的核心基础设施。亚当斯亲眼见证了协议的月交易量从数百万美元飙升至数十亿美元,处理的交易规模甚至超过了许多传统金融机构,却始终保持着去中心化、无需许可的本质。

 

Uniswap 的成功也吸引了资本的目光。为了加速协议发展,亚当斯创立了 Uniswap Labs,正式组建团队并开启融资。很快,公司在由 Andreessen Horowitz(a16z)领投的 A 轮融资中筹集到 1100 万美元,为后续的技术迭代注入了资金。

 

这一年,Uniswap 的迭代速度显著加快:

 

  • 2020 年 5 月,Uniswap V2 上线:相比初代版本,V2 实现了关键突破 —— 支持任意 ERC-20 代币之间的直接交易,不再局限于 “代币与以太坊” 的配对;同时引入了价格预言机功能,其他协议可将其用于借贷、衍生品定价等场景;此外,“闪电贷” 功能也随之推出,允许用户在单笔交易中临时借入代币,为 DeFi 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这些改进催生了亚当斯最初未曾预料的应用场景:其他开发者基于 Uniswap 的基础设施,搭建出借贷协议、衍生品平台、收益耕作策略,Uniswap 从一个独立协议,逐渐成长为推动整个 DeFi 生态创新的 “可组合基础设施”。
  • 2020 年 9 月,UNI 治理代币推出:亚当斯团队发起了加密行业史上规模最大的空投之一 —— 向所有曾经使用过 Uniswap 的地址分发 400 枚 UNI 代币。这次 “追溯性分发” 不仅回报了早期用户,更将用户利益与协议的长期发展绑定,为 Uniswap 引入了去中心化治理机制,标志着协议从 “个人开发” 走向 “社区共建”。
  • 2021 年 5 月,Uniswap V3 发布:V3 的核心创新是 “集中流动性” 功能 —— 流动性提供者(LP)可以将资金集中在特定价格区间内,这一改进使部分做市策略的资金效率提升了多达 4000 倍。此前,流动性分散在所有可能的价格区间,导致大量资金闲置;而 V3 允许 LP 精准定义做市范围,既能制定更具战略性的布局,也能更好地管理 “无常损失” 风险。这一功能不仅吸引了专业做市商入场,也让普通用户能更高效地参与做市,进一步扩大了 Uniswap 的用户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如何迭代,Uniswap 始终坚守核心原则:无需许可(任何人都能交易、做市)、无需信任(无需提供个人信息)、抗审查(不受单一机构控制)。在传统金融看来 “不可能实现” 的完全自动化交易所,亚当斯不仅做到了,还让它每天处理数十亿美元的交易量。

布局 Layer2 与未来:Unichain 与 Uniswap V4 的新突破

2024 年 10 月 10 日,Uniswap Labs 宣布了一个重大消息:推出专为 DeFi 应用设计的以太坊 Layer2 网络 ——Unichain。这一举措,标志着亚当斯从 “协议开发者” 向 “基础设施提供商” 的转型 —— 通过构建专用网络,Uniswap 得以从底层优化整个自动化做市架构,解决此前在以太坊主网上面临的性能、成本问题。

 

2025 年 2 月 11 日,Unichain 正式上线,其核心技术亮点是 “Rollup-Boost”:通过可信执行环境(TEE),实现了 “私密内存池” 和 “公平交易排序”,直接攻克了去中心化交易中长期存在的 “最大可提取价值(MEV)” 难题。

 

在传统区块链网络中,经验丰富的交易者能通过 “抢跑”(Front-running)获利 —— 他们观察待处理交易,通过支付更高手续费插队,抢先完成交易并抬高价格,最终让普通用户承担更高成本。而 Unichain 的私密内存池会隐藏交易详情,直到交易被处理;可信执行环境则确保交易排序完全基于 “到达时间”,而非手续费高低,从根本上遏制了 MEV 对普通用户的剥削。

 

此外,Unichain 的交易速度也实现了质的飞跃 —— 以 200 毫秒的 “子区块速度” 处理交易,这让 Uniswap 在对延迟敏感的高频交易策略上,终于具备了与中心化交易所竞争的能力。

 

截至 2025 年,Uniswap 已横跨多个区块链网络,每天处理 20 亿至 30 亿美元的交易量。同年推出的 Uniswap V4,进一步引入 “钩子机制”(Hooks),允许开发者根据特定用例自定义资金池行为 —— 例如设置止损、自动复投收益等,让协议的灵活性和适配性大幅提升,却依然保留了最初的简洁性和易用性。

 

从纽约郊区的童年卧室,到支撑全球 DeFi 生态的核心基础设施,海登・亚当斯的逆袭,本质上是一场 “用技术重构价值交换” 的革命。如今,他仍专注于最初的使命 —— 让价值交换像信息交换一样简单、便捷。而 Uniswap 的故事也证明:去中心化系统不仅能与传统机构同台竞技,更能通过技术创新,打造出更公平、更开放的金融体系。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www.qicheyongpin.cc/zixun/485.html

<< 上一篇 2025年9月3日 下午1:28
下一篇 >> 2025年9月4日 下午1: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