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以太坊向 1 万 TPS 的扩容目标迈进时,零知识证明(ZK)技术正成为核心驱动力。从「实时证明」突破性能瓶颈,到「原生 Rollup」重构安全边界,这场技术革命的每一步都牵动着区块链行业的神经。本文将拆解 ZK 扩容的关键命题:实时证明的实现路径、证明者(Prover)的生存逻辑、主网架构切换的安全挑战,以及原生 Rollup 为何被视作终极形态。
对以太坊而言,「实时证明」是扩容的第一道关卡。简单说,它指能在 12 秒内(以太坊主网区块生成时间)完成一个区块的 ZK 证明生成 —— 这意味着以太坊可将区块验证逻辑纳入协议本身,在不牺牲可验证性的前提下,大幅提高 Gas 上限,实现 L1 大规模扩容。
这一目标的落地,既需技术突破,也依赖协议层升级:
- 技术进展:Succinct 的 SP1 Hypercube zkVM 已在 200 张 GPU 集群中,实现 1 万个主网区块中 93% 的实时证明生成,其联合创始人 Uma Roy 预计年底将成功率提升至 99%。对于少数难以处理的区块,协议设计了容错机制,可跳过继续处理下一个。
- 协议支持:以太坊计划在明年 Glamsterdam 升级中引入「区块验证与立即执行解耦」机制,为 Prover 争取更充裕的证明生成时间。此外,区块时间或从 12 秒缩短至 6 秒(提升用户体验),但 ZK 技术每年 10 倍的性能提升足以应对这一压力。

作为先行案例,Linea 已实现 100% 链上活动由 ZK 证明覆盖(当前 TPS 为 2,受限于需求而非性能),其 2 秒区块间隔 + ZK 证明上链 L1 的模式,被视作主网「ZK 化」的预演。
实时证明的背后,是 Prover 的算力支撑。这些负责生成 ZK 证明的角色,既需要足够强的计算能力,又需平衡成本与激励 —— 这直接关系到 ZK 网络的去中心化与可持续性。
以太坊基金会为 Prover 设定的初始目标是:硬件成本≤10 万美元,电力消耗≤10 千瓦(约等于一台特斯拉 Powerwall 家用电池的耗电)。这一数字曾引发争议,被认为「远超 Solana 验证节点」,但实则混淆了 Prover 与验证者(Validator)的本质区别:
- 验证者负责运行节点、参与共识;Prover 仅需生成 ZK 证明,一旦证明被验证正确,全网无需重复执行交易,因此无需全网节点均具备 Prover 的算力。
以太坊基金会协议协调团队的 Ladislaus 强调:「只要存在一个诚实的 Prover,网络就能安全运行」。目前门槛正快速下降:Succinct 预计明年初可将 GPU 需求降至 16 张左右,总成本压缩至 1-3 万美元,个人开发者在家即可参与。
Prover 的核心运行逻辑是「竞争式证明」:数百个 Prover 参与竞标,每轮由耗时更短、成本更低的参与者胜出,形成类算力竞价机制。这意味着,区块链的「矿工精神」将以新形式回归 —— 从「算区块」变为「算证明」。

目前 Succinct 已在测试网搭建由数百个 Prover 组成的去中心化网络,累计生成数百万份证明,为激励机制的落地积累数据。
将以太坊 L1 主网切换为 ZK 架构,是继 2022 年从 PoW 转向 PoS 后又一史诗级挑战。这不仅需要重构协议层,更要抵御潜在风险,确保网络不中断。
- 恶意攻击:攻击者可能插入「prover killer」(让证明生成失效的区块),瘫痪验证机制;
- 经济失衡:若交易手续费不足以覆盖 ZK 证明成本,网络可持续性将受威胁;
- 技术漏洞:zkVM 作为早期技术,可能存在未知漏洞。
以太坊计划通过「证明系统多样化」「完善激励机制」「形式化验证」逐步提升鲁棒性。更长远看,共识层将重构为「Beam Chain」—— 一种为 ZK 优化的新型结构,目标是让数据验证可在普通笔记本 CPU 上完成,大幅降低参与门槛。
当 ZK 技术与主网深度融合,「原生 Rollup」的愿景开始清晰 —— 它被视作以太坊 L2 格局的终局形态,将彻底改写现有 Rollup 的安全逻辑。
现有 Rollup(无论 Optimistic 还是 ZK 类型)依赖独立验证者或排序器,与以太坊主网存在信任隔阂;而原生 Rollup 通过将 zkEVM 集成至 L1,让主网验证者直接校验 Rollup 的状态转换证明,实现「主网级安全」。
具体而言,以太坊 L1 客户端将新增「execute precompile」代码,允许验证者直接验证 L2 生成的 ZK 状态转移证明。这意味着:在原生 Rollup 上存入 1000 万美元,与存在以太坊主网的安全性完全等同。
Linea 项目负责人 Declan Fox 认为,原生 Rollup 是 ETH 2.0 分片方案的「升级版」—— 不再是 64 条同构分片链,而是可定制的异构 Rollup 系统,能适配不同场景需求。
尽管原生 Rollup 尚未正式写入以太坊路线图,但随着 zkEVM 落地、L1 架构重构,相关接口与预编译逻辑的部署已箭在弦上。乐观来看,年底或提交相关 EIP(以太坊改进提案),并在 Glamsterdam 升级后的硬分叉中上线 —— 不过这一时间表仍存高度不确定性。
从实时证明突破性能天花板,到原生 Rollup 重构安全边界,以太坊的 ZK 扩容之路既是技术迭代,也是生态规则的重塑。正如以太坊基金会 Ladislaus 所言,EVM 的「ZK 化」与原生 Rollup 共享底层技术堆栈,二者的协同推进将决定以太坊能否真正撑起 1 万 TPS 的未来。这场革命的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但也预示着区块链性能与安全的新平衡。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www.qicheyongpin.cc/zixun/278.html